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机械循环支持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23年5月20日在苏州成功召开。 徐伯凌博士很荣幸受邀作为机械循环支持分论坛——机械循环支持装置集成开发的嘉宾参加会议。他是新青医学和东吴大学机电一体化学院生物制造中心人工器官研究所的创始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军事学院附属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武汉大学医学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的董念国教授在讨论环节中讨论了 “中短心室辅助器具的开发与应用” 的话题。
该研究表明,危重期和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两种最关键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移植和机械辅助心力衰竭。 在开篇文章中,董念国教授分享了信息。
近年来,在我国,需要在心脏移植前进行短期至中期机械辅助过渡的紧急情况比例逐年增加,等待救济的患者人数也在增加。 在短期至中期内,机械辅助在目前封闭源受到限制且受体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死亡率在40%至50%之间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尽管该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内只有两种类型的短期至中期心室辅助申请,即Iabp和Ecmo。 前者的血液动力学支持有限,而后者可能存在诸如心脏后负荷增加和许多并发症之类的问题。
由武汉协和医院和新青医疗合作开发的短期至中期全磁悬浮体外心室辅助系统Moyoassit® 在支持时间和流量、心脏负荷和血液兼容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该设备可以填补当前的临床空白,在治疗期间很好地补充长期心室支持,满足中国心力衰竭患者对短期到中期帮助的需求。
然后,董念国教授介绍了Moyoassist® Extravad体外心室辅助系统的总体设计概念和临床应用结果。 Moyoassist® 可用于弥合术前心源性休克桥接决策 (Btd)、心脏手术后的非离线桥梁恢复 (Btr) 和心脏移植 (Btt) 等情况。 该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采用智能全磁悬浮技术,体积小,抗冲击性强,血液相容性得到改善。它也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性能水平。
根据董念国教授的报告,武汉协和医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了40例该设备的临床试验,包括3例Pci保护病例、13例桥接式心脏移植病例、19例需要术后疏散支持的病例以及5例正在经历桥梁恢复的病例。 允许使用不同的左、右和双心辅助模式的微创插管率为 Moyoassist® 平均支持时间 7 天 17.5 小时(最长 21 天 12 小时)的 人工心脏 57.5%。 研究结果表明,Moyoassist® 具有抗凝稳定性,对红细胞和血小板几乎没有损伤。
董念国教授团队在武汉协和医院和新青医疗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在临床应用中实现了全微创体外心室辅助手术。在会议上,他们还讨论了左/右心辅助Btt、Btr和Btd三种使用场景中的各种插管经验。
正如董念国教授指出的那样,研究小组在早期内窥镜下右上肺插管后逐渐发现了完全微创的经宫颈/股静脉导管插入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创伤,避免第二次胸腔切开术引起并发症的风险。” 优先考虑微创手术,特别是对于病情危重且无法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它们不会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对患者康复更有益。
短期至中期心室辅助设备可以为患者争取时间自行康复,也可以为医疗团队争取时间决策的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体外心室支持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由于并发症较少,它可以直接增加心脏引流量,而不是间接增加。 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急性恶化和急性心源性休克时,尤其是在血液循环不稳定时,过渡到短期至中期心室辅助设备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控制感染,并提高后续治疗的成功率。
因此,董念国教授提出了一个愿景:目前,中国的体外心室辅助设备有效地补充了短期至中期的机械辅助计划。 只有一支由医生和工程师组成的健康团队才能真正解决重要的临床问题,并有望解决 “卡脖子” 的技术问题。
公司创始人徐伯灵博士认为,能够与董念国教授合作对新青医疗来说是一种荣幸,也是结合医学工程的代表性协作创新过程。 从早期技术指标的确认,到临床应用和微创手术的建立,董教授一直引导新青医疗走上创新应用的道路。 秉承尖端产品必须 “用得好”、患者 “能负担得起使用” 的理念,新青医疗也将继续创造和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循环辅助工具。